重庆四部门联合发文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康复领域中西医协作
日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重庆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细则(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系统连续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促进中医药与中华传统体育、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
《实施细则》明确,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成一批市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全市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85%、7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实施细则》要求,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分级建设中医康复服务龙头机构。加强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三级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要求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有条件的康复医院应设置中医科。增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供给。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合理设置功能分区,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
《实施细则》提出,大力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探索并推广中医康复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与中华传统体育、现代康复技术融合,积极推进康复领域中西医协作。鼓励开展中医康复单元建设,加强多学科协同,为康复患者提供综合性、一体化、便利的中医康复服务。各级中医康复服务龙头机构应提供全面、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同时应加强中医康复服务医疗质量管理和中医康复服务分工协作提升效率。
为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细则》要求,扩大中医药康复服务人才供给。鼓励医药类院校设置中医康复学等专业,改革完善中医康复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中医药康复技术培养培训。加强中医康复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培育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中医康复专业学科(专科)团队、学科(专科)带头人、学科(专科)骨干队伍、基层实用型人才等。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人才培训。完善中医药康复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推动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康复能力培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人员准入标准建设。
为加强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细则》提出,加强中医康复基础理论、康复方案及技术规范研究。鼓励全面系统整理中医康复历代文献和学术研究。重点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和伤残等,制定并优化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研发、熟化中医药康复设备。在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同时,对中医药康复新设备、新产品进行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同时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